印发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1:20:55   浏览:99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粤府办〔2007〕10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监察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所称行政效能监察,是指监察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受国家行政机关委托和法律、法规授权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下同)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其行为和行政事项的效力、效率、效果以及工作规范、工作质量、社会效应等实施检查、调查、纠正、惩处并督促整改的活动。

  第三条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第四条 监察机关依法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促进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能相结合、行政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相结合、行政管理效益与社会效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 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订、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计划,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报告行政效能监察及效能建设情况;

  (二)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的投诉;

  (三)检查、调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下同)和事项;

  (四)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绩效评议考核;

  (五)根据检查、调查或者评议考核结果,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依法依规作出处理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宣传和推广行政机关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七)履行其他法定职责。

  第七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不贯彻落实或者违背上级方针、政策、决定、决议或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决定、决议贯彻不力或应付了事的;

  (二)不实行政务公开或者不按规定进行公开,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知情权的;

  (三)不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敷衍塞责,工作质量低下的;

  (四)不落实行政管理各项制度,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办事成本或者难度的;

  (五)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公开办理的事项而不纳入的;

  (六)应通过电子监察系统报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数据而不报送或者不及时报送,规避监督的;

  (七)不文明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贻误工作的行为和事项。

  第八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许可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依法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而不予受理的;

  (三)不依法公示行政许可条件、程序和结果的;

  (四)不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不依法举行听证的;

  (六)不按法定条件或者法定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七)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或者监管不力的;

  (八)不按法定项目或者标准收费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九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管理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征收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征收的;

  (二)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三)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四)违反规定只行使征收权力不履行服务义务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征收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检查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条件、程序和范围实施检查的;

  (三)不依法履行检查职责的;

  (四)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一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处罚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标准的;

  (三)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实施处罚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六)应当依法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七)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二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强制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实施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依法应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而不实施的;

  (四)擅自使用或者损毁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五)有体罚、虐待、非法拘禁、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利行为的;

  (六)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三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赔偿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依法应予受理的行政赔偿申请而不受理的;

  (二)应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未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

  (五)依法不应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赔偿工作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在履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职责时,有权行使下列权力:

  (一)要求被监察机关和人员提供与效能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机关和人员就效能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纠正或者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对其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五)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

  (六)根据检查、调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第三章行政效能监察的程序与方法

  第十五条 监察机关根据下列情况确定行政效能监察事项:

  (一)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

  (二)本级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

  (三)本级人民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

  (四)行政相对人反映比较强烈的行政效能问题。

  第十六条 监察机关采取下列方式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一)对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二)对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某项职责、开展某项工作、作出某项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对行政效能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

  (四)对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调查;

  (五)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效能的评议考核。

  第十七条 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应当采取立项监察的方式进行,由监察机关业务部门填写《监察机关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申请表》,提请监察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立项。

  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后,应当填写《监察机关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备案表》,分别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前款所称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是指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确定的检查事项,以及其他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效能监察事项。

  第十八条 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应当制订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的;

  (二)对象和内容;

  (三)步骤、方法和措施;

  (四)参与单位和人员组成;

  (五)时间安排;

  (六)工作要求;

  (七)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方案经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方案变更,应当报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十九条 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可以组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社团组织工作人员或者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及有关社会人士参加。

  第二十条 监察机关进行检查前,应向被检查单位和检查事项涉及的单位发出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但不宜提前通知的除外。

  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应当载明检查的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对涉及范围较广的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监察机关可以视情况将检查方案一并通知被检查单位。

  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应当由监察机关负责人签发。

  被检查单位必须认真配合监察机关开展效能监察,不得干扰、阻挠或者设置障碍。

  第二十一条 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方式、方法。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行政效能的举报、投诉,监察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并告知举报、投诉人。对不属于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的,须向举报、投诉人说明原因。

  监察机关在受理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后,应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及时确定办理方式。对属于本级监察机关办理的重要、复杂的举报、投诉,直接办理;对一般性的举报、投诉,转交有关行政机关办理。对属于下一级监察机关受理的,转交下一级监察机关办理。

  转交有关行政机关或者下一级监察机关办理的举报、投诉,应当附《行政效能举报投诉转办函》;不宜转原件的,应摘明举报或投诉的主要内容。需要报送办理结果的,应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调查处理结果函复本监察机关。

  行政效能举报、投诉的调查事项和办理方式应当报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监察机关办理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应在一个月内办结;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理期限的,按规定程序报经本级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行政监察法规定的期限。

  第二十三条 监察机关直接办理的行政效能举报、投诉,经初步调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行为、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依法予以立案调查。

  第二十四条 监察机关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检查或调查工作时,应组织两人以上的检查组或调查组。检查组或调查组在检查或调查时应出示工作函和工作证。

  监察机关可以聘请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检查或调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监察人员在检查或调查中,应当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收集证据,查清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六条 检查或调查结束后,检查组或调查组应当提交检查或调查报告。

  检查或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检查或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三)有关机关及人员的责任;

  (四)处理依据、意见和改进工作建议。

  第二十七条 监察机关应当建立行政绩效评议考核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行政效能状况进行评议考核,并查找影响行政效能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可以根据检查、调查和评议考核结果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作出重要监察决定或提出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第四章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第二十九条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行政效能,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应当予以责任追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调离工作岗位;

  (四)辞退;

  (五)免职或者责令辞职;

  (六)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

  受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第三十条 对影响行政效能、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小损失或者影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大损失或者较重影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调离工作岗位、辞退、免职或者责令辞职处理,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给予领导责任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免职或者责令辞职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给予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行政纪律处分。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出现影响行政效能行为和事项,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给予该行政机关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第三十二条 受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一年内,又因影响行政效能行为应当受到追究的;干扰、阻碍调查处理的;对举报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第三十三条 主动发现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行政效能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对影响行政效能行为责任者的处理结果,有明确举报人、投诉人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三十五条 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处理结果告知同级组织和人事部门。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七条 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也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三十八条 监察人员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检查和调查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农业经营合同条例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农业经营合同条例

(1999年7月30日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1999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农业经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经营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及其他单位或个人(以下称农业经营者)之间,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为利用土地资源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而订立的承包、租赁、经营权拍卖合同。

  没有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代行职权。

  本条例所称土地资源,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依法取得使用权的耕地、山地、荒地、水面、滩涂等,不包括地下资源及埋藏物。

  第三条 订立农业经营合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自愿、公平、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四条 农业经营者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应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保持地力,不得闲置抛荒,不得毁林,不得擅自改变土地资源的农业用途。

  第五条 农业经营者享有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并有权抵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收费或劳务。

  第六条 农村集体经营组织服从国家建设用地的需要,土地被征用而终止农业经营合同时,农业经营者享有依法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第七条 市、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乡(镇、街)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本辖区内农业经营合同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八条 土地承包、租赁及经营权拍卖方案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提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通过的方案签订农业经营合同。

  第九条 农业经营合同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名称、区位、数量和等级;

  (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合同经营期满,地上附着物的处置办法;

  (四)违约责任;

  (五)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

  (六)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农业经营合同约定的经营期限,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当事人双方就农业经营合同条款协商一致,并在合同书上签字、盖章,集体经济组织须盖公章,合同即成立。

  农业经营合同订立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要求鉴证或公证的,应当依法提交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鉴证或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一条 农业经营合同分别由当事人收执并送上一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登记、存档。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无权、越权、滥用代理权签订农业经营合同;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三)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四)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无效农业经营合同从订立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因合同是否有效发生争议的,应提请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

  第十三条 合同经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受损方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四条 农业经营合同期满,原承包方、租赁方、购买方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承包、租赁、购买的权利。

  第十五条 农业经营合同期满需签订新的农业经营合同,应在原合同期满6个月前订立。

  第十六条 农业经营合同签订后,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不得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解除合同。农业经营合同在有效期限内,当事人一方死亡或法人单位合并,由继承人或合并后的法人单位承担原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法人单位分立的,由分立时协议确定继续经营的法人单位承担原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并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

  农业经营合同经营期满未续签的,对该土地资源上投资形成的开发成果和地上附着物应合理作价,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经营者予以补偿。


第二节 承包经营合同 

  第十七条 承包经营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发包方将其集体所有或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资源发包给承包方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订立的合同。

  第十八条 承包经营合同除具备本条例第九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承包期限;

  (二)发包方向承包方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合同兑现结算时间和方式。

  第十九条 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人民政府农业综合管理部门批准。

  订立农业承包经营合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批准。

  第二十条 承包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缴纳土地承包金。

  第二十一条 对承包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包方应劝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有权终止合同,收回经营权:

  (一)对耕地连续两年弃耕抛荒;

  (二)改变土地资源农业用途。

  第二十二条 经发包方书面同意,承包经营的土地资源可以转包、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转让。

  转包土地资源应由原承包方与第三方订立转包合同,原承包方必须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转让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应由原承包方与新承包方订立转让合同。转让合同经发包方确认后,原发包方和原承包方依据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行终止,由新承包方向发包方继续履行合同。


第三节 租赁经营合同 

  第二十三条 租赁经营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所有的土地资源出租给承租方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并由承租方支付租金的合同。

  第二十四条 租赁经营合同除具备本条例第九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所租赁土地资源的用途;

  (二)租赁期限和开发限期;

  (三)租金及交付的期限和方式。

  第二十五条 农业土地资源的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属于开发荒山、荒坡、荒水、荒滩(以下简称“四荒”资源)经营的租赁期限可延长到50年。

  第二十六条 对承租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方应劝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终止合同:

  (一)改变土地资源农业用途;

  (二)擅自将土地资源转租或转让;

  (三)破坏生态环境和相关公用设施;

  (四)在合同成立后两年内未进行实质性投入开发;

  (五)不按合同约定缴纳租金。

  第二十七条 土地资源经出租方书面同意,可以转租给第三方经营。

  转租土地资源应签订转租合同。承租方与第三方确定转租关系后,原合同约定的承租方与出租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变。


第四节 经营权拍卖合同 

  第二十八条 经营权拍卖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所有“四荒”资源经营权拍卖给购买方从事农业开发经营,并由购买方支付拍卖金的合同。

  第二十九条 拍卖“四荒”资源经营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标定拍卖底价,实行公开竞价,价高者中标。

  第三十条 经营权拍卖合同除具备本条例第九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拍卖金额;

  (二)“四荒”资源的用途;

  (三)经营期限和开发限期;

  第三十一条 “四荒”资源经营权的拍卖期限最长不超过50年。

  第三十二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劝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据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违法改变“四荒”资源农业用途;

  (二)破坏生态环境和相关公用设施;

  (三)在合同成立后两年内未进行实质性投入开发;

  第三十三条 在合同约定的有效期限内,可以将购买的“四荒”资源经营权转租、转让、入股、联营,但不得违法改变其农业用途。


第三章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三十四条 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

  (一)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

  (二)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使合同当年部分或全部无法履行;

  (三)合同约定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资源和相关设施被依法征用;

  (四)订立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或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将严重损害一方利益;

  (五)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农业经营者丧失生产经营能力要求解除;

  (六)由于一方违约,使合同无法履行或履行成为不必要。

  第三十五条 经双方协商一致变更或解除合同,应签订书面协议,签名盖章,并送上一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登记、存档。

  第三十六条 因合同变更或解除,使合同一方遭受损失的,除依法可免除责任的外,责任方应当给予赔偿。


第四章 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 

  第三十七条 农业经营合同在履行、变更或解除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或不愿协商的,可向所在地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申请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当事人和调解人签名并加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印章。双方当事人应按调解协议自觉履行。

  第三十八条 农业经营合同纠纷,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按照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向合同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没有约定仲裁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有下列违约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一)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数量提供土地资源;

  (二)非法干涉对方生产经营;

  (三)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

  (四)其他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第四十条 农业经营者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有下列违约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一)毁坏土地资源;

  (二)未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擅自将承包或承租的土地资源转包、转租或转让;

  (三)其他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农村集体经济损失或资产流失的,由区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一至二倍罚款。

  (一)未将土地资源承包、租赁、经营权拍卖方案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而擅自订立合同的;

  (二)违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承包、租赁、经营权拍卖方案原则要求而订立合同的;

  (三)对农业经营者毁坏或者闲置土地资源的行为未采取制止措施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杭州市水路运输管理办法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水路运输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第27号 


(1991年12月28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1997年12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路运输管理,维护运输秩序,保护合法经营,提高运输效益,促进水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包括市辖各县、市)通航水域内从事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杭州市交通管理局是本市水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市航运管理处和县(市)航运管理所(以下简称航管机构)具体负责实施本办法。县(市)交通局负责协调、监督当地航管机构对水路运输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航管机构的职责



  第四条 市、县(市)航管机构应当认真履行下列水路运输管理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水路运输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具体实施:
  (二)负责对水路运输企业、各种运输船舶和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的开业、停业管理和运力的增减管理。
  (三)负责对水路旅客运输航线的审批和转报申请工作;
  (四)对水路运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布运输分析报告,负责运输计划的综合平衡,督促、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
  (五)负责水路运输票据和运输价格的管理和检查;
  (六)负责航政规费、运输管理费的征收和检查;
  (七)负责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的汇总、编报工作;
  (八)检查本办法的执行情况,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者进行教育和处罚。
  (九)负责对各运输单位和个人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监督,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专业人员的培训。遇抢险、救灾、外事、春运等特殊任务,有权调用各运输单位的船舶及设施。
  第五条 航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模范遵守和执行本办法,公开办事章程,提高工作效率,接受群众监督。航管机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着装整齐,佩带标志,持有检查证件。



第三章 开业、增减运力和停业管理



  第六条 凡需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向当地航管机构申报,经审核后按有关规定报经交通主管机关审批。经批准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持交通主管机关核发的“水路运输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并领取营业执照后,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再向航管机构办理“船舶营业运输证”,方可开业,并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营运。经批准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持交通主管机关核发的“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并领取营业执照后,再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方可开业。
  第七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增加运力(含船舶更新、改造增加客位、吨位)时,必须向航管机构提交“新增运力申请书”,经批准后方可办理的造船舶等其他有关手续。减少运力时,应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并缴回个船舶营业运输证”。
  第八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船舶所有人,要求变更船舶运输经营范围,应向航管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调换“船舶营业运输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九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停业的,应向原审批、登记机关办理有关注销手续。船舶转户时,原户主按停业办理;新户主应重新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第四章 旅客运输管理



  第十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旅客运输(含旅游、渡船运输及运用船舶、水上设施进行水上营业性娱乐活动,下同)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核定的航线、班次、停靠站点从事旅客运输,其审批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审批县(市)境内和市内跨县(市)的客运航线,由当地航管机构签署意见后报市航管机构审批;省内跨市(地)的客运航线和跨省的客运航线,由当地航管机构签署意见,经市航管机构审核后,按规定报上级机关审批。
  (二)经批准经营的客运航线,经营者需增加班次时,应事先落实泊(埠)位,并向航管机构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增加班次;取消或变更班次时,须经原审批机构批准。




第十一条 凡从事营业性水路旅客运输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在本市开设十天以内临时性客运航线,须经市航管机构同意,并在指定的码头停靠上、下容。十天以上的临时客运航线,应按本办法第十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凡运用船舶和水上设施从事水上营业性娱乐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事先向港航监督机关申办使用水域范围手续,经当地航营机构签署意见报市航管机构审批和有关机关核准后,方能从事水上营业性娱乐活动。
  第十三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旅客运输的船舶,必须符合客船规范。载客定额在三十人以上从事旅客运输的客船,不允许个体经营。客运单位和个人需要运用非客运船舶临时载客,应经当地航管机构同意,并经港航监督、船舶检验部门审验合格后,方可载客。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载客。
  第十四条 客运站应具备完善的消防、服务设施和停靠泊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站务工作人员。船容、站貌必须保持整洁、文明、秩序井然。



第五章 货物运输管理



  第十五条 货物运输实行计划管理:
  (一)凡经本市水路发送的重点物资,中转、联运物资,军用物资,防汛抢险物资,外贸进出口物资,疏港、疏站及县(市)以上人民政府下达的突击性运输物资,一次托运量在三十吨以上的整批物资,均纳入计划运输范围。
  (二)单位和个人托运货物,必须在每月十三日前向起运地的航管机构或其委托的单位、县(市)以上专业水路运输企业报送次月的托运计划。报送计划时必须做到计划准确、货源落实。
  (三)月度托运计划执行省市二级综合平衡制度。航管机构在安排计划时应充分发挥骨干专业水路运输企业的作用,同时根据运输任务需要,适当组织个体及其他船舶参加运输。
  经综合平衡下达的运输计划,承担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确保完成。
  (四)计划外运输货物,托运人可向航管机构报送当月的临时追补计划一次。
  (五)不需要纳入综合平衡的运输货物,从事水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在保证完成运输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自行组织货物承运。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实行地区或部门封锁,垄断货源。
  第十六条 航管机构应加强对货源基地、过闸(坝)船舶的运输管理,并设立相应管理站(点)。各级人民政府和水利、水电等部门应予支持、配合。
  第十七条 航管机构根据船闸(坝)的通过能力对过闸(坝)的船舶实行限量、限航次管理。
  第十八条 外省、外地(市)船舶进入本市作业,应向市航管机构设置的外港调度机构报到。从本市起运货物,要根据运输计划的平衡安排和货源情况,服从外港调度机构的统一安排和调度。
  在本市境内起运货物的船舶,一律凭航管机构或其委托单位开具的“航次装货通知单”装货。
  第十九条 外省(市)水路运输企业和运输船舶,要求长期(六个月以上)在本市从事营运的,应征得市航管机构同意和上级机关的批准,并调换原“船舶营业运输证”。
  外省(市)、外市(地)水路运输企业和运输船舶,在本市从事营运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应征得市航管机构同意,并领取准运证。



第六章 运价、费收和票证管理



  第二十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交通、物价主管机关制定的运价规章、费率计收运杂费用和服务费用。
  第二十一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纳税金、规费和运输管理费。从事非营业性水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规费。航管机构对规费和运输管理费的缴纳情况实施稽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财务帐册和资料,不得拒绝。
  第二十二条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计收客、货运输费用,必须使用交通、财税主管机关统一规定的运输票据。运输票据、服务费收据的印制、发放、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水路运输票据由专业水路运输企业及其下设机构填开,也可以由起运地的港埠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填开;外地船舶、个体船舶的运输票据由起运地的航管机构或指定的单位填开。货物运单应随货同行。



第七章 运输统计



  第二十三条 专业水路运输企业必须按隶属系统向规定的交通主管机关或当地航管机构报送运输船舶的客、货运量等各类定期统计表。专业水路运输企业以 外的单位和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个人,必须按规定向当地航管机构报送月度、季度、年度运输船舶的客、货运量等各类统计表。
  第二十四条 从事旅客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认真做好每航班旅客人数、流向、营业收入等记录。从事货物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认真做好按航次、按货种的流量、流向、营业收入等记录,健全台帐制度。
  各类统计报表必须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及时。



第八章 检查与罚则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航管机构对运输船舶应实行监督和检查。船舶进出口签证和航查时,必须同时查验“船舶营业运输证”、“货物运单”、“航次装货通知单”等有关单证,并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水路运输管理的行为,由交通主管部门或委托航管机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船舶,未按规定办理“船舶营业运输证”的,责令其停止营运,并视情节轻重,按船舶载重吨位的大小处以罚款:1.载重吨位在三十吨以下(客船九十客位以下)的,处以四十元以上八十元以下罚款;2.载重吨位在三十一吨至六十吨(客船九十一客位至一百八十客位)的,处以八十元以上三百六十元以下罚款;3.载重吨位在六十一至一百吨(客船一百八十一客位至二百七十客位)的,处以一百六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4.载重吨位在一百零一吨至二百吨(客船二百七十一客位至三百六十客位)以上的,处以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持逾期“船舶营业运输证”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的,责令其限期补办证件,并处以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拒不补办证件的,责令其停业整顿。因不可抗力原因造成证件逾期的除外。
  (三)持涂改、伪造或他人的“水路运输许可证”、“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船舶营业运输证”的,收缴有关证件,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四)未经批准,擅自经营或扩大客运航线的,责令其停止营运,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当航次营运收入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罚款。
  (五)未征得同意,擅自进入本市的临时性客船,应作违章记录,给予警告,并处以当航次营运收入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罚款。再次违章,处以当航次营运收入百分之五十罚款。
  (六)违反货物运输计划管理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七)无“航次装货通知单”装运货物的,予以警告,并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八)不按规定期限缴纳规费和运输管理费的,应补缴应征的费款,并按日加收应缴费款千分之五的滞纳金;拒不缴纳的,给予警告,并收存其有关证件。
  (九)涂改或借用缴费凭证的,除收缴凭证和按规定补缴规费和运输管理费外,处以应缴费款一至三倍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涉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八条 同一当事人有两种以上违章行为的,应分别处罚,并可合并执行。
  第二十九条 罚没款一律使用本市财税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一律上缴财政。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受理申请复议的机关应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拆。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杭州市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